|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之三 推动金融治理“更上层楼”时间:2024-07-2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定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当前,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总指挥棒”下,推动我国金融治理“更上层楼”对于提升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均有重要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在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强调,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新发展阶段,业内人士普遍指出,要构建完备有效、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保驾护航。 探索更高效、更具协同性的监管模式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机制。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来完成相应资源配置,引导资源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领域聚集,我们所期待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如期建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深化监管体系建设是重要一环。《决定》提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和问责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监管协同。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通过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我国实现了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统一监管,强化了监管的集中性和穿透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覆盖面。与此同时,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出台一系列监管法规,比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以制度建设填补了监管空白。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自2023年5月18日正式挂牌以来,持续深化机构改革,推出的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关系,推进机构、职能、人员全面融合和系统优化;研究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优化调整运行机制;优化改进监管方式,着力推动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等。 在加强央地协同监管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还在持续补齐县域金融监管短板。目前,各地金融监管局正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推动当地监管系统深入实施“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建设工程,力求打造金融监管“铁军”。 “金融领域风险具有‘系统性’特点。”赵锡军介绍,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层面、不同市场中的金融活动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通过各个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业务往来建立起来的。这就导致一隅出现的风险可能会在整个金融领域间传递、扩散。基于风险的特殊性,金融管理部门就不能像铁路警察那样“各管一段”,而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金融市场之间及至境内境外之间,加强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下一阶段中国金融治理将开启新境界。 结合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涛建议,一方面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另一方面,要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更具包容、审慎、专业的新型监管方式。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认为,要努力构建更优良、稳定、完善、可预期的创新环境和发展格局。要坚持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的基本原则,处理好金融排斥、金融稳定、风险外溢等问题与挑战。 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技赋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监管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进一步融合科技与监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增强对新兴金融活动的监管能力。”叶银丹表示。 多措并举推动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 金融功能发挥好不好,关键要看服务实体经济的成色,这也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结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决定》明确,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叶银丹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可通过明确政策指引和激励机制,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新质生产力和关键领域的信贷投放和资金支持,确保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倾斜。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外,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多级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协同性,确保金融支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刘涛建议,进一步构建强化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上更加优化。加强大型商业银行的主力军作用,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和主业,健全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进一步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实际上,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金融系统已在探索中前进。今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行业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指导意见》不仅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健全专项领导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等方式,加强对相关业务的组织保障和资源倾斜,还要求发挥金融机构服务“五篇大文章”的职能优势,结合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等作出了分类部署。 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已围绕上述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了组织架构,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指引相关工作步调一致,并通过打造专业化分支机构等方式,让好政策加速传导至“神经末梢”。 赵锡军表示,“五篇大文章”涉及的领域,是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金融管理部门要对现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各类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进行分析、调配,对不符合新阶段发展需求的部分要勇于进行改革、完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方面的鼓励和约束机制。金融机构要重点结合我国推动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方面调整。此外,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对于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也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