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风驿站 >>廉政文化 >> 一生清廉为民生——巾帼英雄刘青霞
详细内容

一生清廉为民生——巾帼英雄刘青霞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的闹市中,有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清式民居四合院,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雕饰素雅,门敞窗明。四合院的主人便是曾获孙中山先生赞誉的“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的刘青霞女士。

(图为,刘青霞故居正房 李姣蒙/摄)

清廉家风耳濡目染,忧国忧民志在四方。刘青霞原名马青霞,1877年出生于河南安阳一个颇为显赫的封建官僚家庭,其父马丕瑶生性耿直,不避权贵,一生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爱钱,不殉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成为其做人为官的标准,人呼“马青天”。马丕瑶克己清廉及忧国忧民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刘青霞幼小心灵深处,并日渐生根发芽。

1894年,刘青霞嫁于开封尉氏县富甲一方的刘家,婚后七年丈夫病逝。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刘青霞,追求“完善同归”、“乐善好施”、“兼济天下”的道德思想,对刘氏族人,她建祠堂,办义学,设义庄;对社会,她铺路修桥,开办平民工厂。光绪皇帝听闻她各项义举,特诰封她为“一品夫人”。

(图为,故居内刘青霞蜡像 李姣蒙/摄)

1907年,刘青霞跟随二哥马吉樟前往日本考察实务,在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鲁迅、秋瑾、黄兴等人,受革命感召,刘青霞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留日期间,刘青霞投身革命,先后捐资两万多元创办《河南》《中国新女界》等杂志。鲁迅先生曾多次在《河南》上刊发文章支持革命,并感动于刘青霞的胸怀和胆识,以“才貌双全”“中国女杰”两匾额相赠。

“清照文思凝真性,木兰侠气萧寒霜”,为唤醒民众,开启民智,刘青霞先后资助过多所学堂,并把女子教育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于1908年在尉氏县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开创河南女校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银3000两资助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这些学堂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并且为推翻清政府、辛亥革命的爆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孙中山所书的“巾帼英雄”“天下为公”匾额复制品 李姣蒙/摄)

“平生慷慨不吝金,百万白银为中华”,日本之行后,她全身心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民国的事业上,多次与革命党人一同参加革命活动,把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献给了革命。1913年初,刘青霞亲赴上海面见孙中山,表示愿将家财捐献国家。当时的孙中山正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刘青霞此举恰如雪中送炭,使他大为感动,便挥手写下“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等匾额送给刘青霞。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了解到刘青霞的情况,提出让她出任河南省教育厅长,振兴河南的教育事业。刘青霞毅然把自己家中价值300万的财产清单和现洋120万元亲手交给了冯玉祥,用于支持河南教育事业。

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胸襟和胆识。在匡救国难、开启民智的事业中,虽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矢志不移;坐拥万贯家财,却从不考虑一己之私,一生清廉为民生,散尽家财,豪气冲天,用生命写就了“巾帼英雄”。

(图为,刘青霞当年栽下的海棠树 李姣蒙/摄)

刘青霞曾在《自由报》上撰文:“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汇春华,开遍自由花。”时至今日,故居内依然镌刻着诸多楹联、家训等,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参观。故居院内,刘青霞当年亲手栽下的一株海棠树至今仍遒劲有力,年年吐新,似乎昭示着青霞精神永不凋零。(李姣蒙)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999高佣金代理平台 | 管理登录